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级课题>>2024学年>>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中高年段“整本书阅读”课型的研究>>活动过程>> 文章
理论学习:一本书的阅读范式——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25/5/21 10:35:09 作者:赵园园 浏览量:8次浏览

一本书的阅读范式——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基础

题记:儿童的阅读图式,源自读者已有的经验情绪被带入文学期待,用美好的期待构建新的经验,在有辅助的自我行动中修炼个体,实现阅读整本书的价值——点亮生命。 根据岳老师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经验本位的课程观;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理论;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文学想象的五个立场。建构一本书的阅读图式,要以经验本位、图式理论、文学美学、想象立场四个层面为儿童阅读基础。

   我个人理解的经验本位的整本书阅读课程观:何为经验?经验是来自于生活经历的体验,这是名词的经验;我们在存在的生活经验中去阅读体验是动词的经验。这就是阅读,儿童阅读也是以经验为前提,依据她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创造阅读环境进行整本书阅读,需要警醒的是,为儿童阅读创立阅读环境是广义的环境。这个大环境形成阅读经验体系,以阅读的经历输入和输出,形成阅读的双翼,不断的提升阅读验经。 所以就经验本位来定义什么是阅读,阅读是生活经历的经验反复形成并螺旋上升的存在。儿童整本书阅读经验是来自于生活经历的体验,和文学美学共情洗涤。

   图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巴特里特于1932年提出来的所谓的图示,主要是指过去的经验,是指一种对于过去反应的积极的组织。这些过去的经验,常常在有机体的反应中发挥作用

我们这样建构儿童阅读一本书的图式:阅读教学的起点,即为阅读的宽度,也指已有的阅读经验,原有的阅读图式,指儿童个体的智力;教学的终点,即为阅读的长度也指再生的阅读经验表现出的新的阅读图式,其最终提升的是阅读个体的能力;阅读教学起点和阅读教学终点之间的桥身好比是文本阅读,其阅读的质量保证着儿童阅读的深度。走向深度阅读,文体语篇、文体内容,依据儿童文学作品一些固定的学习支架来形成儿童阅读图式,如情节的结构、叙事的结构、人物的模式等。

儿童阅读图式决定着如何让儿童阅读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存在,在于儿童阅读的深度如何达到?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找到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搭建阅读的支架,帮助儿童阅读在原有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图式。

   深度阅读进行起初,读者在进入文本之前有一个期待,这个期待是一个广义的召唤。他是儿童,在已有阅读经验上的疑问,期阅读期待是从预测、推测开始的。当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是读者与文本的孤独交往,在此交往中让孤独不再孤独,变得丰盈而美丽。文学理论中接受美学该给儿童提供怎样的文本来阅读?儿童文学整本书就显露了他独特的优势。这样的文本链接儿童的经验世界。阅读的宽度,也激发他们阅读视野的深度期待,让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提供阅读的可能性,拓展阅读的长度。

文学想象的立场缘起于期待视野,即猜测。这个猜测应该有吸引读者的魔性,被吸引才会被疑问,解疑就会有深度的体验,所以阅读从疑问开始,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打开儿童文学阅读之旅,就是一个文学体验的过程。共读一本书,为儿童选好一扇阅读之门,让读者在文学阅读时在头脑中的文学体验进入想象状态,在想象变化中构建想象,想象构建是有立场的。其存在的五种形态是:文本之外与进入想象、文本之内与经历、想象摆脱文本与反思、认知想象的抽离与经验的客观化、想象的转移与超越。这五个立场的内涵,还需在再读中再解。


  •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968
  • 今天访问:208
  • 本月访问:2403
  • 上月访问:18512
  • 访问总数:404799
  • 会员总数:78
  • 文章总数:395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杨贺巷路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