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5/4/16 10:33:51 作者:赵园园 浏览量:4次浏览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建议以来,整本书阅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成了小学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还成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并结合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多元探究,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发展路径。在这一教育形势下,整本书阅读成为拓展型学习任务内容之一,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显著价值,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积极将此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此来补充与拓展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促进阅读技巧、方法的实践运用,使学生在广泛的整本书阅读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视域下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实施价值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新课标的持续更新,整本书阅读被赋予了更广泛、深刻的教育内涵。其一,整本书阅读是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有效颠覆,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优化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重要形式。其二,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型学习任务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能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阅读题目,制订阅读计划,自主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技巧,交流分享阅读感受,提升自身阅读认知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活动,是学生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及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价值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效颠覆了僵化、封闭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呈现出显著的开放性。这使得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 其一,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整本书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使学生的阅读视野从狭隘的课内拓展至了课外,并从中获得了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 其二,优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机会,使学生能对自己所学的阅读技术、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有效优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其三,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还能使学生参与到丰富的阅读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引导与培养。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了教师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结合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以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流程,从导读推介、阅读推进、分享交流、阅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优化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导读推介——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阅读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学生缺乏内驱力,将很难自主完成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前期,有一个非常基础性的教学环节——导读推介。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并通过多元方法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增强学生持续阅读、深入探究的内驱力。因此,为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效,教师应对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推介环节进行科学化设计,为学生后续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结合课内教学主题,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因此,教师要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机结合[3]。在进行整本书导读推介的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内容及主题,科学选择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深刻理解课内阅读教学内容及主题。
例如,在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所收录的文章,围绕“神话故事”这一阅读教学主题,向学生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北欧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等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本作为整本书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了解神话故事的写作特点,实现课内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结合具体阅读内容,创设整本书阅读情境。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介环节中,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其更加积极、主动、持续地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获得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效果。在导读推介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仍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的整本书阅读为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女娲补天》《九色鹿》《阿拉丁神灯》《伊甸园》等神话故事的影视片段,通过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将学生带入神奇的神话世界。结合这一良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相关书目的封面、前言、目录以及插图进行浏览,大致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推进——促进整本书阅读深度开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在整本书阅读中常常会因为无法长时间保持阅读热情而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4]。因此,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推进环节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感受整本书阅读的乐趣,为学生长期、持续的整本书阅读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例如,《红楼梦》作为一本巨著,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人物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在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常常会因为无法厘清人物关系而丧失阅读兴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进行品读,并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内容绘制相关人物的关系图,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分析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最终完成整本书阅读。
(三)分享交流——启发学生整本书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分享交流阅读感受是促进学生阅读生成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及阅读经验,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
例如,在《昆虫记》一书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并在活动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活动任务,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能够依据自己的任务成果进行有效交流。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通过阅读及搜集相关资料来设计、制作“昆虫名片”。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制作的“昆虫名片”,与同学分享该昆虫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独特“本领”等,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成果,体会整本书阅读的魅力与成就。
(四)阅读评价——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
阅读评价是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进行量化评价,还能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起到重要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积极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见表1),要求学生、学生家长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填写,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此形成科学、全面的阅读评价意见,引导学生开展更为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反思。
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了显著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优化路径。
(一)注重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在进行阅读交流分享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阅读主体的身份进行自身阅读感受的表达及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整本书阅读中自主生成阅读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言学科核心素养。
(二)注重课内外阅读关系的科学处理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有效服务于课内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认识和处理课内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系,避免出现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现象,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开展导读推介、阅读推进、分享交流以及阅读评价等多元化阅读教学活动,能在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